傳媒視角
秦嶺“識菌”人(2)新種是這樣被發現的
野外科考是摸清秦嶺大型真菌分布“家底”的第一步?! ?/p>
每年三四月到十一月,是適宜秦嶺菌物生長的時期,也是陜西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研究中心團隊野外科考的重要時期。團隊科研人員會密切關注科考區域的天氣預報。雨后兩三天,他們就分組出發了。
野外科考最大的顧慮是安全。在該團隊辦公室,記者見到了一份“駕駛水平等級名單”,上邊寫著團隊每個人的駕駛水平以及適宜駕駛的路況?!耙巴饪瓶紩r,我們常常要駛入交通不便的秦嶺深處,滑坡、塌方,也都是經常遇到的情況。因此,我們擬出了這么一個‘駕駛水平等級名單’,不同的路況由駕駛水平不同的人擔任司機?!标兾魇∥⑸镅芯克彼L、陜西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研究中心主任李峻志研究員說?! ?/p>
野外科考總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2020年的一天,團隊成員在當天的科考返程途中休息時,看到一處陰坡山溝有水流?!澳菈K地方一看就特別適宜蘑菇生長。大家頓時都來了精神,走過去一探究竟,果然收獲頗豐!”團隊成員霍文嚴說,“之后,我們時不時都要去那里轉轉,好幾個新種都是在那片區域發現的!”
野外科考也會有很多遺憾。菌物生長變化特別容易受環境影響,給標本的采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坝幸淮?,我們在野外采集了一個標本?;氐綄嶒炇疫M一步研究后,大家才發現它竟然是一種‘發光蘑菇’。發光蘑菇本就特別稀少,在秦嶺地區更為罕見。后來,我們又多次返回,卻怎么也找不到了!”團隊成員張黎光說?! ?/p>
標本采集回來之后,對菌物的“識別”工作才真正開始。在分子系統學等科學實驗手段還不太發達時,蘑菇采集回來后,經過形態比對和簡單的分子鑒定,科研人員就可以判斷其到底是不是新種了。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新種的發布也越來越難,要經過一系列嚴謹苛刻的“考察”?!皩庩兟闵w菇發布時,期刊編輯幾乎對每一個細節都提出了質疑。針對對方的疑惑,我們一一提交實驗證據,最終得以在國際知名的分類學雜志發表?!眻F隊成員賀雪蓮介紹,“鑒定新種的過程,也是我們對這一類菌更多了解、科研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p>
對菌物的“識別”,不光是為了發現新種,也為了更好地研究菌物。在標本儲存庫,記者見到標有基本信息的菌物標本被封裝好,整整齊齊地儲放在一排排標本儲存柜中?!斑@相當于一個秦嶺菌物的檔案室,我們會不斷豐富、完善它,進而開展更多研究?!崩罹窘榻B,“同時,在對這些菌物研究的基礎上,我們還建立了秦嶺野生菌物種質資源庫,想盡可能地把秦嶺地區的野生菌種保存下來,為后續的研究、保護、利用提供便利?!?/p>
據了解,種質資源庫已經保存了近2000份的秦嶺野生菌物種質資源?!拔覀兿Mㄟ^對秦嶺地區的大型真菌生物多樣性持續、系統地調查、研究,能不斷豐富種質資源庫,為秦嶺的生物多樣性和菌物資源的研究留下寶貴的資料?!崩罹菊f。(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