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視角
第29屆楊凌農高會 中科院推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
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安排部署了“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等專項。作為主要發起和核心研發單位,中科院充分發揮成建制、學科全的優勢,組織多個研究所聯合相關研究和推廣單位,提出了“梨樹模式”“龍江模式”“大河灣模式”等保護性耕作模式,不斷升級黑土地保護,推進中科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實施。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筑牢國家糧食安全防線。
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副局長許航,中科院西安分院黨組書記、院長趙衛,中科院西安分院副院長分黨組成員楊青春等領導視察中科院展臺。
第29屆楊凌農高會中科院展團參展主題為:科技創新 保障糧食安全。 主要集中展示在黑土地可持續利用模式、智慧農業智慧農機、主糧作物與優質飼草育種、鹽堿地改造與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重點介紹和推廣中科院新技術、新成果以及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科技支撐農村糧食安全及特色經濟發展方面取得的成效;并且結合陜西省科學院研究所立足陜西農業發展現狀,開展的“一所一品”科技創新成果。
中科院展臺各類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廣受關注。
中科院本次展示了在農業領域近年科技成果357項,主要涵蓋農業信息自動化(44項)、綠色農業實用技術(159項)、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及生物制劑(58項)和其他農業相關技術(25項)以及陜西省科學院產業化項目(71項)等領域。
其中重點推介以下項目
第三代智能農機 單位: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農業機械化和農業裝備智能化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 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但是我國農機工業與世界農機強國相比存在著巨大的技術 差距,“大而不強”成為現階段的主要特征。在全球農機行業步入新一代農機創新 體系建設的新時期,中科院計算所與電工所等院內兄弟單位共同參與智能農機研發 與應用,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基于清潔能源的自主可控的第三代農機技術體系,突破 農機的電機,電池,電控,網聯,無人駕駛等關鍵核心技術,設計了“鴻鵠”系列 T30(50 馬力)、T150(200 馬力)等農機,并在呼倫貝爾農墾集團、黃三角農高 區等地開展規?;鳂I示范。
中科發系列優異粳稻與高抗性淀粉稻米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中科發”系列粳稻新品種集優質、高產、抗稻瘟病、抗倒于一身,截止 2021 年,已經通過國審品種 5 個。2017 和 2018 年通過國審的中科 804 和中科發 5 號等 在黑龍江、吉林、寧夏、內蒙古等省區推廣面積達 300 萬畝左右。 中科發早粳 1 號是我國首個雙季早粳稻,實現了早粳品種零的突破。該品種外觀品 質優良、食味佳,達優質二級米標準;具有產量高,株型優、苗期抗冷、耐高溫, 抗穗發芽等特點。 中科發緩糖 1 號是新粳稻品種,抗性淀粉含量為 10%左右,品種表現優異,產 量穩定??剐缘矸墼谛∧c中不能被酶解,但在結腸中可被揮發性脂肪酸發酵;含抗 性淀粉的食物在體重管理、延長飽腹感、控制血糖平衡等方面能發揮作用。 已進行米片、米線等系列產品的開發工作。
保護性耕作昌圖模式介紹 為認真貫徹落實胡春華副總理關于實施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中國科學院-遼寧省人民政府共同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框架協議”的精神,賦予遼寧省乃至整個東北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更多科技內涵,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以“創新、引領、綠色、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宗旨,在遼寧省昌圖縣建設綜合、開放、共享的農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試驗基地。根據遼寧省主要玉米主產區的降水、溫度等氣候條件和土壤特性,通過集成和優化玉米種植模式、秸稈覆蓋和耕作模式以及機械化作業模式等,建立具有區域適宜性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以期打造遼河平原現代保護性耕作和養分資源生態獲取技術示范樣板;構建用養一體、供需協調、綠色發展的高效雨養農業技術體系;實現土-水-肥耦合增效,保障退化黑土地地力提升和作物穩產高產。
旱直播陸稻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應用 項目單位: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在全球氣候變暖大背景下,季節性干旱已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水資源短 缺已成為水稻發展最為主要的限制因素。發展旱直播陸稻利用旱地拓展稻米生產空 間。育成省審定品種:云南?。ㄔ脐?103、云陸 140、云陸 142、中科西陸 2 號、中 科西陸 4 號(旱地種植 666.7kg/畝)、中農大 4 號、中科玉毫、中科西陸 10 號)、 海南?。ㄖ锌莆麝?2 號、中科西陸 4 號)。2017-2021 年累計推廣應用 250 余萬畝。 育系列“中科西陸”新品系,目前 13 個新品系同時參加云南、海南、江西、河 南、湖北陸稻新品種審定區域試驗、國家長江中上游水稻及長江中下游麥茬稻區域 試驗。育成新品種(系)均達國標優質米標準。